來源:參考消息網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22日發表題為《中國農民工不愿進工廠,制造商很著急》的報道,全文摘編如下:
如今,中國的年輕農民工不愿再從事單調乏味的工廠工作,雖然這曾是令前幾代農民工感到滿意的就業崗位。受更高工資和更靈活工作時間的吸引,他們中的許多人選擇加入快遞大軍。
北京的19歲配送騎手廖勇(音)說:“在工廠實習什么也教不了你。”而在北京當騎手可獲得比較高的收入,幾乎相當于一些收入較少的工廠工人的兩倍。
他說:“(在工廠)每天工作七八個小時,一遍遍地重復同一項工作,沒有提高技能和進步的空間。而送快遞更有意思,我能看到不同的東西,遇到不同的人。”
廖勇對“世界工廠”中工廠崗位的不滿,折射出一場激烈爭論的一個側面,在一家汽車制造商的負責人指出不少年輕人寧可送快遞也不愿進工廠后,這場爭論勢頭增強。
投資機構盧米斯-塞爾斯公司的中國經濟學家莊博(音)說,在中國的農民工群體中,不愿進工廠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莊博說:“現在的年輕農民工希望有自己的人生,希望在城市中生活并扎根。對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說,在餐館當服務員比在工廠工作更有吸引力。”
與此同時,技術人員的短缺正加重制造商面臨的壓力,這種短缺也在阻礙中國強化其智能制造業的雄心。
麥格理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偉俊說,平均工資的上漲和服務業的擴張使中國工人擁有了更多薪資更高的崗位選擇。
面對這些不利因素,加上不斷增加的勞動力成本和不確定性,中國制訂了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自動化計劃之一。根據中國的智能制造發展五年規劃,其目標是到2025年令70%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實現數字化網絡化。
長期以來,專家一直在爭論中國是否應該通過取消或外包低端制造業來改造本國工業部門。一些人認為,這將增加工人的收入,并有助于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
莊博說:“如果在工廠工作能帶來更好的生活質量,比如高工資和住房,勞動力短缺就可以得到緩解。勞動力短缺是一個相對的問題,工廠很難僅靠目前的(低水平)工資招到工人。”
他說:“有些工廠為長期工人提供住房福利,幫忙(獲得)當地居住證、解決孩子上學問題,這些工廠就完全沒有相關擔憂。”
目前的問題不僅僅是招募裝配線工人難,制造商也對智能制造領域的工程師等技術人才的短缺表達了擔憂。教育體系未能培養出市場急需的人才。
恒生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丹說:“教育與市場需求之間的不匹配已經存在多年,但在過去幾年里變得更加明顯。”
她表示,學生正學習同質化專業,例如經濟、金融和計算機,他們中很少有人直接適合制造業。
王丹說:“發展制造業所需的教育、確切地說是培訓,是一套不同的體系。非技術工人可現場接受培訓后從事低端工作,但高端制造業所需的人才需要多年的實際操作培訓。”